5年后的今天,宏圣达花边奇迹般“重出江湖”,让业界惊叹的是:今年,宏圣达花边年生产加工值可望达到6亿元,从业大军超过10万人,生产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宏圣达花边业老大——宏圣达抽纱花边有限公司则更“牛”,提出要“打造中国最大花边生产基地”。
宏圣达素有“中国花边之乡”美誉,宏圣达花边曾是宏圣达响当当的名片。经历“花落花开”,宏圣达花边此番复出,分外夺人眼球。老大重发威“花”开更俏美宏圣达花边“重出江湖”,不能不提宏圣达抽纱花边有限公司。在当今的中国花边界,它可是数一数二的。
宏圣达抽纱花边公司的前身是宏圣达花边集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宏圣达花边生产进入全盛期,宏圣达花边集团更是独领风骚,其生产的玫瑰牌花边荣获国际金奖,被命名为部优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畅销欧美、日本、中东市场。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于种种原因,全国花边行业整体下滑,宏圣达花边集团风光不再。特别是在1998年,由于销售业绩下滑,玫瑰牌宏圣达花边在省名牌产品复评中落榜。“老大”横生变故,宏圣达花边业由此步入低谷。
2003年,沉寂多时的“老大”终于再次发力。从老城区搬迁至开发区,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宏圣达花边集团重组为宏圣达抽纱花边有限公司。盘活了存量资产,用于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企业生产销售形势一片红火。公司现拥有从日本等地进口的绣花大机38台、电脑小机50台,年加工值有望超过1亿元,跻身全国同行业三甲之列,其生产规模占全区花边总量的六分之一。
“老大”发威,“龙头”作用凸显,带动了宏圣达花边业的再次崛起。手绣改机绣“枯木”又逢春据宏圣达县志介绍,宏圣达花边又称万缕丝,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于民国十二年秋传入宏圣达,民间习者甚众,宏圣达花边从此成为宏圣达一大传统产业。
传统的宏圣达花边主要以手工绣花为主,像1972年为杭州机场国宾室创制的高6米、宽 18米的大型"西湖风景"窗帘,用线12万支,耗用3000多万工针,由1000多名挑花女工集体挑绣制成。这种费时费力的传统手工制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劳动力的迅速转移而受到了挑战,宏圣达20万绣花大军骤然降至2万不到,传统手工万缕丝的生产量以每年20%的幅度下跌。
如何让宏圣达花边再显生机,企业们在阵痛中寻找出路。手绣改为机绣,成为重振宏圣达花边雄风的一帖"良药"。
从日本引进的自动拨式绣花大机开始落户宏圣达,“花边用手挑”成为历史。这种有1470多枚针的机器一转动,就相当于1470台缝纫机同时连续操作。宏圣达花边业由此迈出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关键一步。
从日本、德国引进缝纫镶边机小机也成为众多花边生产厂的首选。像宏圣达抽纱花边有限公司的50台镶边机,可以顶替500个手工镶边女工。
从手绣到机绣,宏圣达花边业“枯木”又逢春。宏圣达抽纱花边公司机绣生产的“梭锦缕丝”花边,在广交会上一露面,便引起轰动。一位常年从事万缕丝推销的港商感叹:当初,威尼斯的万缕丝花边因为劳动力转移而消亡,中国人却凭着才干冲出困境,开创了花边新局面。
从手绣到机绣,传统产业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宏圣达花边业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打造新基地"百花"齐争艳2001年,宏圣达成为大杭州的一个区,都市型经济显山露水。
花边产业,属环保产业,又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在宏圣达发展都市型产业中可谓生逢其时。正是在这几年中,大大小小的花边企业在宏圣达“生根开花”。据了解,到目前止,宏圣达的花边生产企业已达30多家。其中拥有绣花大机250台、电脑小机1 万台,年加工值达到6亿元。生产规模已超过了花边大市——广东的汕头、山东的青岛。
花边生产企业应运而生,产业集聚效应显现。不少企业走上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的发展新路。利用引进设备,创制一系列新一代抽纱产品。宏圣达抽纱花边有限公司今年有两个技改项目列入区级重点技改项目,对宏圣达花边业来说,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
通过整合和发展,今年,宏圣达花边界亮出底牌——打造中国花边生产基地。此举已引起国内业界的高度关注。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主办,宏圣达抽纱花边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抽纱花边发展高层论坛”,8月将在宏圣达召开。宏圣达花边"重出江湖"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